TT快3

您当前所在位置:TT快3 > 媒体聚焦
水进人退、人水共生 百年渔村焕新颜
发布日期:  2021-09-24  访问量:     

近期,由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主办的生态文明世界期刊杂志,2021年第2期以“水进人退、人水共生,百年渔村焕新颜”为题,用9页的篇幅图文并茂介绍了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近年来生态文化建设和渔村的发展变化情况。生态文明世界是由国家自然资源部主管,中国生态文化协会主办,面向海内外发行涉及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期刊杂志,沿湖村作为2018年入选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在生态文化建设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邵伯湖,古属三十六陂,因后人追思东晋大臣谢安“筑埭渲蓄”之德,比之以周代召伯,称所筑之埭为邵伯埭,埭旁之湖名邵伯湖。明末的“分黄导淮”和清代的“淮水入江”工程,将众多小湖汇聚成了如今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最宽4公里的邵伯湖,成为东傍京杭大运河、淮水入江的咽喉之地。邵伯湖承高邮、宝应之泽,与周边河泊交错相通,水网密布,自然风光秀丽,两岸绿树成荫,历史上“风帆渔棹,往来不绝。初春,农民取湖泥垩田,菜花满塍”;夏日荷花盛开,莲藕飘香,辽阔的水滩成为鹬鸟栖息之地……素有“三十六陂帆落尽,只留一片好湖光”的美誉。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宋代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欧阳文忠公在扬州作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公每遇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至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许盆,与客相间。”可见,当时在扬州一带,邵伯湖的荷花已经远近闻名,深受宋代文人雅士喜爱。清代文人邹熊的“扬州女儿红罗襦,阿姊摇船阿妹俱。姊采莲花妹采叶,要他叶上走明珠”,更是道出了湖上采莲的热闹景象。据本地水利史专家介绍,由于清乾隆年间大旱,灾民只能挖藕充饥,从此便再也见不到湖中“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繁盛景象了。近年来通过邵伯湖退渔和渔民上岸工作的不断深入,邵伯湖的生态状况不断改善,湖泊原生态湿地逐年恢复,邵伯湖上百亩、千亩的连片野生荷花又一次的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清代名家蒲松龄曾两度诗赞邵伯湖:“湖水清碧如春水,渔舟棹过沧溟开。夕阳光翻玛瑙瓮,片帆影射琉璃堆”“镜面平铺光不流,其中深浅那可求。燃犀烛之不见底,龙精蛟怪拥蝌蚪。鼓楫问尔扁舟叟,苍莽之处有天否”,将夕阳下邵伯湖的湖光春色及其广阔幽深描写得淋漓尽致。

历经千年的邵伯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沿湖人,美丽的湖区风光与人水相亲的渔家文化,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人文水乡画卷。

沿湖村是邵伯湖畔的百年渔村,也是扬州唯一一个纯渔民居住的小渔村。200多年前,山东、河南、安徽等地的村民循着河湖水道来此定居,开始了以船为家、看天吃饭的“水上漂”生活,靠在邵伯湖捕鱼维持生计。“……渔翁小船尖又尖,两把艄浆顺水颠。左手拿着青丝网,右手又拿钓鱼竿。有鱼无鱼撒一网,撒条鲤鱼斤四两……”古老的渔歌小调是沿湖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至今仍在村中传唱。

这里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拥有61平方公里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年产1000多吨淡水渔类,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丰富,更有积淀百年的特色渔文化。




神秘的开捕祭祀习俗。每年6月1日,是邵伯湖渔民开捕的日子,开捕之前,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渔民们身着传统服饰,精心制作、敬献渔家美食,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娱乐活动,祈愿风调雨顺、鱼虾满仓。开捕祭祀习俗集中展示了沿湖渔民原汁原味的渔文化。

世代传承的捕捞技艺。祭祀结束后,百船出湖,撒网开捕,场面震撼。在沿湖村,祖祖辈辈流传着撒旋网、罩地龙、张大簖、张渔网、张虾笼等传统捕捞技艺。其中,撒旋网是技术要求最高,也是最令人称奇的一种。渔民站在船上,先是背对水面,将旋网一圈圈盘在左手腕,右手攥紧网脚,转身向后甩开。散开的旋网好似一只巨大降落伞倒扣在水面上。




2018年英国《卫报》刊登了一张沿湖村渔民撒旋网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老的捕渔家花馒,沿湖渔民信仰的外化。每逢过年,沿湖村的渔娘都要制作祭祀用的“南北联姻”、造型各异的渔家特色面食,如龙馒、鱼馒等,并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特色鲜明的“渔家花馒”,入选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龙馒”:扁圆的芝麻糖馅馒头上,盘着一条张牙舞爪、鳞片倒竖、胡须直立的龙,虽然做工略显粗糙,但气势十足老一辈口头“传艺”:做“龙馒”,先做“基座”,然后捏块面团搓成手指粗细,盘放在“基座”上,用剪刀剪出鳞片、龙嘴龙嘴里塞一小片红枣当舌头,取一根扫帚丝穿过龙头当胡须,还要在龙头倒插两根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算是龙眼。“龙馒”一般用于祭祖,或是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时吃,寓意福满全家。




以前的沿湖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距离扬州20公里的路程要颠颠簸簸一个半小时。村民们靠捕鱼和养殖为生,辛勤劳作一年,也不过稍有结余,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曾是远近闻名的“渔花子村”。外界常用“鱼死了闭不起眼,渔民挣钱用不到晚”“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也不嫁渔家汉”来形容这个贫穷落后的古渔村。

告别“水上漂”,渔民喜安居。2007年,以保护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为契机,沿湖村大力推进渔民上岸工程。面对村里仅有的70多亩地村两委和村民们拿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方案、挑土填塘,将600亩荒滩水塘填成了平地,建起了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小楼。经过多年努力,累300多户养殖户和渔民上岸,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




2019年末,沿湖村最后一户渔民上岸定居,结束了水上漂泊的历史。同时,沿湖村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程来抓,先后对省道连接线、主干道、辅道进行了铺设沥青、硬化和绿化,安装太阳能路灯88盏;成立“扬州渔美物业公司”,并配备了20多名绿化管护、卫生保洁人员,全面落实村内道路、河塘水域、广场及绿化带的动态保洁管护措施,确保道路整洁畅通,村容村貌整洁有序;对全村所有农户的露天厕所进行了改造,统一收集各户厕所、厨房等生活污水,通过统一管路集中到新建的200吨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达到一级B类排放标准;新建旅游公厕5个,垃圾亭5座,生活垃圾箱32个,积极推行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分离分装,日产日清;成立村民监督小组,不定期对村内环境卫生、绿化管护等工作进行检查考核,确保村民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加和谐优美。

传统“捕鱼人”变身新时代“护鱼人”。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和扬州市加快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邵伯湖实施“三退三还”,即退耕、退渔、退养,还林、还湖、还湿地。在加快退养还湖过程中,沿湖村通过“放鱼养湖”“退养还湖”实现了全村逾1.2万亩养殖水面全部退养。2017年起,沿湖村先后修复了生态湿地3000亩,每年冬天大批白天鹅、大雁、野鸭等珍稀鸟类来修复后的湿地越冬。

近年来,沿湖村依托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做足“水文章”、深挖“渔文化”、借力“互联网”,转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构建“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格局,成为扬州甚至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众多主流媒体竞相报道,昔日穷苦的古渔村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争相追捧的“诗和远方”。

在政府规划引导、民间组织牵头、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沿湖村把建设“乡隐沿湖”作为实现沿湖产业转型的突破口,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渔家乐”“风情民宿”“电商直播”等生态民俗旅游产业,组建扬州首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力发展集特色餐饮、渔家民宿、渔事活动体验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努力拓展村民增收渠道,并举办形式多样的“渔事渔节”,吸引众多游者、美食和摄影爱好者前来,2020年接待游客22万人次。多样化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共安置沿湖村和周边村600余名劳动力,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2020年底,沿湖村人均收入3.24万元,村集体经济从当初的负债到如今年收入近245万元,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的双收双赢。走进如今的沿湖村,波光粼粼的湖面、栖息觅食的水鸟、临水而建的楼房、宽阔整洁的街道、绿意萌生的草木、纯真质朴的笑脸……到处洋溢着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