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快3

您当前所在位置:TT快3 >> 水利文化
扬州水利展示馆
来源: 城市河道处   发布日期: 2021-02-19  访问量:

一、千年水脉

春秋吴王夫差开邗沟,通江淮,挖下大运河的第一锹,开启了扬州兴修水利的历史篇章,自此,“兴水利,除水害”就始终贯穿着扬州的历史发展。

1.运河之源

(1)京杭运河

春秋,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开邗沟,筑邗城,这座在江岸高地蜀冈上所筑的城便是最早的扬州。而这条连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沟,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东汉,由于原邗沟淤塞,由高邮湖凿沟,经白马湖至射阳湖西北入淮,不再绕道广洋湖,称为邗沟西道。隋炀帝则沿西道拓浚邗沟,并开挖永济渠、通济渠及江南河,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南北交通大动脉,直至元代,大运河改道以北京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史称京杭大运河。

(2)邗沟入江口变迁

邗沟入江口也经历了多次变更。东晋永和年间,邗沟因原入江口淤断,向西开河六十里,将江口西迁至仪征,并设置欧阳。这条河就是现今的仪扬河,至今已有1670余年。唐代开凿的瓜洲运河则为邗沟新增了入江口,使瓜州成为运河与长江的交汇点,商旅如云,迅速发展为江边巨镇。如今这条河已源远流长了1270余年。明代,陈开白塔河,又在扬州以东新增邗沟入江口,并节省了漕路。为纪念这位治水名臣,今在高邮建有陈瑄治水纪念馆。

(3)扬州运河河道的形成

明代开凿的康济、弘济等月河,使宝应至邵伯实现了河湖分开,结束了风高浪险的湖漕年代,奠定了现今里运河河线的基础,形成扬州运河河道。

2.灌溉之兴

从东汉开始,扬州大兴农田水利工程,马筑塘、张纲开渠、谢安筑,广筑圩堤等,为当时的农田灌溉及漕运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里以“扬州五塘”最为著名,其中陈登在今仪征兴建的大型蓄水工程—陈公塘,以规模宏大载入史册,前后历经1300多年。

3.淮水之患

淮河作为历史上独流入海的河道,明代起,黄河全面挤占淮河入海河道,逼淮水南下,邗沟成了排泄淮水的通道,扬州逐步成为洪水走廊。明万历皇帝为解决淮河洪水出路,实行“分黄导淮”决策,打开了淮水过扬州运河入海、入江的大门。清康熙年间确定了淮水由人字河、芒稻河归江的方略。乾隆年间又大兴淮水归江工程,新辟、扩展归江河道,扬州的“七河八岛”就是由此而来。康熙、乾隆都曾六次南巡,而治理河工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之一。乾隆曾亲手签批“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可见对治理水患之决心。

二、江河巨变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举,治水为先”,扬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大干水利,成功抗御了多次洪涝灾害,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淮河治理

建国后,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扬州掀起了数次治淮高潮,通过废坝建闸、金沟裁弯、圩堤加固、切滩固堤等,经过近70年的艰苦施治,淮河入江水道行洪能力提高到12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2.运河治理

其次是针对里运河的治理。主要治理措施有:新建东、西堤防、改道六圩入江、切除宝应中埂、航道全面提级等。现已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输水通道,南北水上交通要道。在新建高邮段东堤时,扬州专区里运河整治工程指挥部指挥殷炳山经研究决定保留唐代高邮镇国寺塔。该塔于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高邮一大旅游景观。里运河改道由湾头直趋六圩入江后,从茱萸湾到瓜洲这一河段便淡出运河航道,成为区域河流,后称“古运河”,现已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航道提级成效最为明显。民国时期,里运河水面仅宽30米左右,只能通行三四十吨小木船。航道全面提级后,现水面宽度约200米,可通航2000吨级货船。

3.长江治理

再者是针对长江的治理。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并港建闸、江岸治理及江堤达标建设等,江堤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江岸总体稳定。

4.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在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并向北延伸。从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分十三级提水向苏北、山东半岛及黄河以北天津地区供水。一期工程2002年12月开工,2013年11月正式通水。扬州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城市,境内的水利工程在南水北调东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宝应站和江都水利枢纽共同组成了第一级抽水泵站。这两个工程均获得了“大禹奖”。

5.水利兴农

20世纪50年代起,扬州对里下河、通南平原和丘陵山区采取分区治理的措施,通过实施沤改旱、兴建蓄水工程、发展机电排灌等重要举措,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素有“洪水走廊”之称的扬州,在建国后修建的一座座水利工程的护卫下,成功抗御了一次又一次洪涝灾害。

三、人水和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污染、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2013年,扬州成为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治城先治水”的发展战略,制定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围绕六大体系,大力推进“不淹不涝”、“清水活水”等水生态文明建设。

1.不淹不涝

不淹不涝主要围绕“外防”、“内排”的关键节点工程建设。润扬河工程就是城市“外防”骨干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实现了扬州主城区东有京杭大运河,南有长江,西有润扬河,北有沿山河的全封闭防洪圈。“内排”方面,通过全面梳理城区水系,畅通大动脉,改造积水点,提升主枢纽,使城市排涝逐步畅通。2016年开工的瓜洲泵站工程,它就是城市“内排”骨干工程之一,建成后将有效控制古运河水位,大幅提高长江高水位时城区涝水外排能力。

2.清水活水

2014年,清水活水城市建设全面启动,以黑臭河道整治为重点,通过沟通活水、清淤疏浚、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举措,使城市清水环绕,活水长流,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1)沟通活水

黄金坝闸站、平山堂泵站、象鼻桥泵站等,都是扬州实现主城区主干河道水系沟通全覆盖的重点工程。

(2)清淤疏浚

这里展示的是针对城市河道、农村河塘进行清淤疏浚和综合整治前后的对比图。

(3)控源截污

实施污水处理提标扩容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标准。

(4)生态修复

利用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恢复河道自净功能,改善水环境。

3.节水护水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我们注重节水宣传,积极倡导人水和谐文化,全面落实管水、护水责任,进一步提升公众爱水、惜水、节水、护水意识。创建节水型社会,实施城乡一体化区域供水,加强水源地保护,推行“河长制”,划定城市蓝线,调整生态红线,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严格控制“七岛八河”开发利用、保护运河遗产点等,都是扬州在“节水护水”方面采取的扎实举措。

4.亲水近水

以河、湖、湿地等重点水生态功能区为节点,建设水利风景区,创建“水美乡村”、“美丽库区”,打造十大生态中心,营造亲水人居的精致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名城。

四、诗画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自古以来,扬州秀美瑰丽的景色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千古佳句。在人水和谐的全新思考和探索下,我们扬州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实现“江淮安澜、碧水清流、人水和谐、诗画扬州”的美好愿景,不断积蓄后劲,致力为民谋福。